《意见》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,即到2020年,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,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,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,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。

经过近几年的建设、发展,国网已全面突破从发电到用电各技术领域的智能电网核心技术,推动我国电网技术在国际上实现由“跟随者”向“引领者”的转变,累计建成诸如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等32类305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,在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、速度最快、种类最全…… 尤其是今年1月9日,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申报的“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创新工程”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,标志着智能电网创新成果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。

目前,世界上有美国、中国和德国三个类型的智能电网。其中,美国的智能电网又称统一智能电网,是指将基于分散的智能电网结合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,主要包括实现美国电力网格的智能化,解决分布式能源体系的需要,以长短途、高低压的智能网络联接客户电源,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优化输配。德国智能电网是把所有能源产生的电量,都放在一张电网上进行传输,但同时,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了大量的IT技术,使其更像一张互联网,因此具有极强的互动性。

西池有源滤波

据了解,发展智能电网也是推动我国电网改革的重要举措,是促进、落实我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发展的基础。目前,随着新一轮电改方案逐步落实,市场进一步打开,再加上国内打造智能微电网的新兴产业竞争激烈,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空间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拓展。为此,2015年,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完成6类41项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工程建设任务,其中包括支持新能源开发工程、支撑分布式电源应用工程、促进便捷用电工程、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工程、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和提升电网智能化工程等。

战略决定方向,道路决定命运,创新决定未来,责任铸就价值。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、以依法治企为保障,深化电力企业改革,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,实现电网发展现代化。

三是管理基础需进一步夯实。在安全生产、优质服务以及企业的综合管理等方面,依然有个别干部员工停留在陈旧的角色定位,执行着老旧的工作标准,存在“过得去”、“一般化”的惯性思维,责任心不强、勇于担当意识不够、管理深度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。

二要强化法治意识。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,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依法从严治企各项要求,坚持依法决策、依法经营、依法管理、依法办事,保障公司健康发展。

一是始终坚持安全第一、服务至上,切实维护企业安全稳定局面和品牌形象。牢固树立“大安全”理念,始终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,严格培训管理,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,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。牢固树立“大服务”理念,干部要用强化“公仆”意识,真正重视、真情关怀、真心爱护一线员工,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;公司全员要用心服务客户,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系统治理投诉,解决好窗口态度、故障抢修、停送电、抄表催费等供电服务中最普遍、最突出的问题,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共赢。

三是始终坚持依法治企、规范经营,努力建设平稳健康的法治企业。加强法治教育,引导全员学法知法用法,增强敬畏法纪、遵守规矩的自觉性,严格按制度履职、按规矩办事。建立常态机制,切实加强重大决策、招投标、工程管理、供电服务等重点领域监督检查。严肃追究责任,坚持“谁主管、谁负责,谁遗留问题、谁负责”,一追到底,销号整改。

5月12日从国网荆州供电公司获悉,“十二五”(2010-2015年)期间,荆州电网总投资超41亿元,较“十一五”投资增长翻了番。按照“十三五”规划,到2020年,荆州每个县市区将有2至3个220千伏电源点、每个重点乡镇均有1个110千伏电源点,农村户均容量提升15%,届时农村电网负荷能力将更强。

西池有源滤波

近年来,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,低压电网经过了一、二期农网建设和改造,对于农村用电基础薄弱的现象有所缓解,但是由于农村农村电网覆盖面积较小,配电设施不能够满足当前的供电条件,这样就给农村配电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。本文就针对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,并结合实际情况,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[1]。

a) 农村配电网的规划建设不合理。要想更好地实现农村配电网的发展,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配电网的规划建设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,农村配电网在规划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,造成了电网结构的薄弱。例如,农村配电网的负荷预测方法较为简单,运行电压的等级较为复杂,且存在着配电网重复建设的现象。除此之外,在安装过程中,变压器型号和位置存在着不恰当的地方,导线截面偏小,在布线方面也存在着杂乱无章的现象,迂回线路较多,不仅加大了建设成本,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电源,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用电紧张的状态。加之农村电源支撑点较少,供电的可靠性较低等因素,也是配电网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[2];